2013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No.232
发表时间:2016-02-01 08:00来源:中国气象灾害年鉴 夏季1951年来最强高温热浪袭击南方,伏旱损失超四百亿 7~8月,南方地区遭受1951年以来最强高温热浪袭击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重庆、贵州9省(市)平均高温日数达31天,较常年同期(14天)偏多1倍以上,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;平均最高气温34.4℃,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。有344个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℃,浙江新昌达44.1℃;477站次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,为历史同期最多。10个观测站最长连续高温日数超过40天,湖南衡山、长沙达48天;144个观测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。长时间高强度高温天气加剧了南方部分地区的伏旱,使水稻、玉米、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;用电量屡创新高,电力设备故障增多;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,湖南等地森林火灾多发。 7月初至8月中旬,江南、西南地区东部、江淮、江汉等地先后出现大范围、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,湖南、贵州、江西、湖北、重庆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广西、江苏等省(区、市)旱情较为严重,其中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灾情突出。浙赣皖鄂湘黔渝区域平均降水量135.2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少52%,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。其中,湖南和江西平均降水量分别为91.9毫米和111.8毫米,均为1951年以来最低值;贵州和浙江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14.8和89.6毫米,同为1951年以来第三低值。南方地区平均无降水日数有39天,较常年同期偏多8.7天,为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高值;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15.6天,为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长。与此同时,上述地区出现了持续高温天气,导致江南及贵州等地出现严重伏旱,对早稻、棉花、玉米等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,造成茶叶、蔬菜减产。 旱灾共造成上述10省(区、市)8260.5万人受灾,农作物受灾面积795.8万公顷,其中绝收108.9万公顷,直接经济损失590.4亿元。 7~8月,江南、江淮、江汉及重庆等8省(市)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,为1951年以来最多。有477站次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,为历史同期最多。 海温变化是极端高温的气侯主因。据观测资料显示,2013年春季以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冷,厄尔尼诺年衰减并向拉尼娜年过渡。由于偏东信风偏冷且比较干燥,这样就会使海洋表层海水被大量蒸发,进而使海温下降。当海温降低后,海洋表层空气难以受热膨胀上升,空气对流受到抑制,这样大气的密度会持续增加,高气压则因此不断增强并在原地维持,不会远离中国大陆向东撤退。另外,由于前期春季和夏初印度洋一直维持暖水,这致使高层的高气压加强,并由该区盛行的西风向东输送,也有利于副执带高压的加强西伸。这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侧不断补充加强,西侧又有印度洋高气压的不断并入,于是副热带高压就被锁定在我国南方地区,并且强度不断增强。再加上“海洋大陆(印度尼西亚)-南海”的暖海温使对流活动明显发展,也促使副热带高压进—步加强北抬,因而呈现了稳定、持续且偏西、偏北的特点。所以海温的变化才是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的主因。 但仅考虑海洋的影响是不够的,还必须考虑北半球异常大气环流的作用,副拉带高压的偏强也和北极涛动呈正相位有关。由于北极地区通常受低气压系统支配,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,冷空气被周围的高气压“困在”极地,难以向南扩展。由于在副热带中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较弱,因而不容易促使副热带高压减弱和东退。北极涛动处于正相位和赤道太平洋“西暖东冷”叠加,都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稳定发展,这是导致2013年夏季南方大范围高温热浪天气的主要原因。
文章分类:
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