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No.433
发表时间:2016-02-01 06:00来源:中国气象灾害年鉴 “菲特”台风增雨,浙江余姚成“一片汪洋” 2013年第23号台风“菲特”10月7日凌晨1时15分左右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沿海登陆,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有14级。“菲特”登陆后于7日9时在福建建瓯境内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。受“菲特”和冷空气共同影响,江南东部、江准东部普降大到暴雨。浙江沿海出现50~100厘米的风暴增水,多地超过警戒潮位。其中浙江余姚陆埠水库过程最大点雨量达682毫米,引发严重洪涝灾害。此次灾害过程共造成浙江、福建、江苏、上海4省(市)1216万人受灾,11人死亡,1人失踪,140.8万人紧急转移;6000余间房屋倒塌,6000余间严重损坏,11.6万间一般损坏;农作物受灾面积64.7万公顷,其中绝收8.17万公顷;直接经济损失631.4亿元。 2013年第23号台风“菲特”于9月30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,10月4日加强为强台风,7日凌晨1时在福建省福鼎市登陆,登陆时为强台风强度。“菲特”是自1949年以来在10月登陆我国陆地(除台湾和海南两大岛屿以外)的最强台风。“菲特”生成强度强、影响大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: ①热力和动力条件好。2013年入秋以来,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增温明显,海温较常年同期异常偏暖,且在“菲特”生成期间,西太平洋暖池地区热容量出现阶段性增强,这为“菲特”发展成为强台风提供有利的大尺度热力和动力条件。 ②高低层环流配置有利台风的发展。“菲特”生成期间,菲律宾以东洋面高低层风场垂直切变小。此外,对流层低层(850百帕)偏西风偏强并向东延伸,在菲律宾偏东偏北地区形成气旋型环流,低层辐合异常偏强;而对流层高层(100百帕)为异常辐散区,这种高低层环流配置有利于台风“菲特”发展成为强台风。 ③与天文大潮叠加潮高浪大。“菲特”登陆时间恰逢天文大潮期,使得上海、浙江、福建沿海出现60~220厘米的风暴增水,浙江部分验潮站的潮位均超过红色警戒。“菲特”登陆后给浙江、福建等省带来了持续强降水和大风,加之正逢天文大潮,使得部分城市出现了海水倒灌的现象。 ④双台风效应。今年的第24号台风“丹娜丝”紧随“菲特”之后影响东海,而“丹娜丝”的移速快于“菲特”,陪着两者距离越来越近,双台风效应显现,使得浙北沿海海面大风持续时间长。 ⑤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。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.5毫米/年,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;近30午来,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,风暴潮致灾程度增强,海水入侵距离和面积加大.海平面上升使潮差和波高增大,加重了海岸侵蚀的强度。
文章分类:
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
|